什么是脂溢性皮炎?
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头面、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浅表性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病因不清,可能与亲脂的酵母型马拉色菌感染有关,精神因素、饮食习惯、维生素B族缺乏、嗜酒等促皮脂溢出的因素强能起促发作用。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,以头皮、面部、腋窝、上胸部、背部及阴股部等部位多见。轻型仅侵犯头皮,表现为头皮屑增多、发痒,可见弥散性灰白色糠状鳞屑,基底可稍发红,重者有毛囊性丘疹,扩大形成油腻状鳞屑斑,并有点状糜烂、渗出、结痂等损害,严重者全头皮被复油腻性厚痂,往往因骚抓引起细菌感染,发生毛囊炎、疖,局部淋巴结肿大,有压痛。面部损害常发生于眉部、眉间、眼睑、鼻唇沟、鼻旁沟、耳后等处。婴儿脂溢性皮炎,大多发生在出生后一个月内,表现为头部局部或全部布满厚薄不等的油腻灰黄色痂皮,常累及眉、耳后,无症状,一般一个月内痊愈,若持续不愈,常与湿疹伴发,亦可合并细菌、念珠菌感染。应注意生活规律,少吃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物,避免用碱性大的肥皂洗头、洗脸,局部避免搔抓,局部治疗原则为减少皮脂、消炎、止痒。
脂溢性皮炎,是一种以头面部浮肿,瘙痒起皮,渗液结痂为特征的疾病。在中医学亦有“面生游风”、“面游风毒”等名称,清代《医宗金鉴•外科心法要诀》亦记载:“此证生于面上,初发面目浮肿,痒若虫行,肌肤干燥,时起白屑。次后极痒,抓破,热湿盛者津黄水,风燥盛者津血,痛楚难堪”。
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理
目前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并不十分明了,皮脂溢出可能与遗传、脂肪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失调有关,特别是雄性激素增高使皮脂腺分泌增多。由于皮脂腺分泌增多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使皮肤表面的菌群失调,或有不良卫生习惯,汗液脂垢过多而产生腐败分解,摩擦以及各种理化刺激等也可使皮肤发炎。过度的精神紧张,饮食习惯,如经常食用高脂或刺激性过强的食物,膳食中缺乏维生素B1,嗜酒等均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。当患有痤疮时,可合并棒状杆菌感染,棒状杆菌可分解脂肪酸刺酸皮肤,并加重感染,或卵圆形糖庇孢子菌大量生长繁殖侵犯正常皮肤,而导致发展成脂溢性皮肤。
脂溢性皮炎的症状
脂溢性皮炎系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,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,如头皮、面部、胸部及皱褶部。发生于头皮部位,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,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,伴轻度瘙痒,皮疹扩展,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;严重者伴有渗出、厚痂、有臭味,可侵犯整个头部。头发可脱落、稀疏。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、鼻唇沟和眉弓,有淡红色斑,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,常满面油光。胸部、肩胛部,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,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,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。皱褶部多见于腋窝、乳房下、脐部和腹股沟等,为境界清楚的红斑、屑少,湿润,常伴为糜烂、渗出。
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,脂溢性皮炎可继发真菌(卵圆形糠秕孢子菌)和细菌(痤疮丙酸菌)感染,并发痤疮症状并且呈慢性经过,易反复发作,常伴为毛囊炎、睑缘炎,面部常与痤疮、酒渣鼻、螨虫性皮炎并发。
脂溢性皮炎的诊断
皮炎好发于成年人及新生儿,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片或斑丘疹;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,分布对称;皮损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,如头、面及皱襞处等;病程慢性,伴不同程度的瘙痒。
通过以下4点的任意2点就可以诊断为脂溢性皮炎。
1.好发于成年人及新生儿,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片或斑丘疹;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,分布对称;
2.皮损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,如头、面及皱襞处等;
3.病程慢性,伴不同程度的瘙痒